桑皮紙製作技藝(維吾爾族桑皮紙製作技藝)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申報地區或單位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吐魯番地區分類傳統技藝序號420編號項目Ⅷ-70登錄2006年(第一批)
維吾爾族桑皮紙製作技藝(維吾爾語:ئۈجمە قوۋزىقىدىن قەغەز ياساش)是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和田地區和吐魯番地區等地的維吾爾族群眾中流傳的以桑樹皮為原料的製紙技術。2006年,維吾爾族桑皮紙製作技藝被列為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其保護單位為位於吐魯番市的新疆大漠土藝館,該項目的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代表性傳承人為托乎提·吐爾迪[網 1][網 2]。
歷史[編輯]
在新疆和田,桑樹的種植和人類活動密切相關,民豐縣尼雅遺址周圍有很多古桑樹斷干。紙的使用在新疆地區同樣具有較為久遠的歷史,不過當地早期主要使用是麻紙,如考古學家黃文弼曾在羅布泊的漢代烽燧遺址中發現公元前的麻紙。新疆桑皮紙製做則可追溯公元580年左右,1975年,在新疆吐魯番地區的阿斯塔那古墓群哈拉和卓古墓中,出土了高昌延昌廿二年(582年)的桑皮製文書紙[書 1][刊 1][刊 2]。
1908年,考古學家馬爾克·奧萊爾·斯坦因在策勒村(如今策勒縣)的麻扎塔格古城堡中,出土了唐代有關當地紙張買賣的帳本,其中記錄了當時紙會被用於文書和糊燈。公元11世紀以後,和闐的居民開始皈依伊斯蘭教,不過古代的造紙技藝得到了繼承。到了西遼統治時期,和田已成為桑皮紙製作的著名產地,製造桑皮紙成為很多當地人重要的家庭手工藝。公元14世紀,伊斯蘭教傳播到了吐魯番地區,吐魯番逐漸成為另一個製作桑皮紙的產地。到了清代,很多維吾爾語典籍,如現在藏於和田地區博物館的《諾比提詩選》《維吾爾醫藥大全》以及很多民間《古蘭經》抄本、維吾爾史詩都將桑皮紙作為書頁。乾隆時期編纂的《新疆回部志》中,則記載了和如今制桑皮紙技法相似的內容。斯坦因在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第一次到達和田時,也對當地維吾爾族的桑皮紙製造工藝進行過記錄。咸豐年間由袁大化等人編纂的《新疆圖志》中,則記載了和闐(今和田地區)與迪化(今烏魯木齊市)、吐魯番製造紙異同[刊 1][刊 3][刊 4][刊 2][刊 5]。
中華民國成立後,新疆曾爆發多次各類衝突,甚至出現了一些割據政權。這些軍閥部隊為籌集軍費,會印發臨時鈔票。而桑皮紙,則被選為部分鈔票的原材料。民國22年(1933年),馬仲英進入新疆並占領吐魯番地區。為籌集軍費,開始印製吐魯番縣期票,吐魯番期票用桑皮紙木刻印製,面額五兩。穆罕默德·伊敏在民國23年(1934年)被馬仲英部擊潰後,逃往和闐,並推舉其兄建立和闐伊斯蘭國。該政權成立後,開始印發一兩紙幣和一百文新疆紅錢布幣。其中一兩紙幣即後桑皮紙木刻印製的紙幣。馬仲英被盛世才擊敗後,自己不斷向南疆撤退並與盛世才言和。馬仲英離開新疆後,其部隊由馬虎山率領,馬虎山被任命為和闐區行政長官。他上任後開始印發和闐行政長公署鈔票,共有一兩、三兩、新疆紅錢一百文三種面額,均為厚桑皮木刻。和闐行政長公署鈔票從民國23年(1934年)流通至民國26年(1937年)[刊 6]。中華民國大陸時期,和田生產的桑皮紙除了作為鈔票外,也是全新疆省繕寫公文必不可少的物品[新 1]。
困境與發展[編輯]
因為大量的需求,大量的製作桑皮紙的工坊應運而生。很多維吾爾家庭世代相傳製紙的手藝。然而隨著技術的進步,桑皮紙逐漸退出了新疆維吾爾群眾的生活。1950年以後,桑皮紙逐漸不再承擔公文用紙、書寫用紙和印刷用紙的作用。其功能僅剩包裝和糊天窗。而隨著新型包裝材料的普及,以及住宅和建築工藝的改變,需要紙糊天窗的機會也越來越少。到了20世紀80年代,新疆各地的維吾爾族家庭中很少能見到桑皮紙的身影。20世紀末,和田地區已經為數不多的專業桑皮紙工匠步入暮年,桑皮紙製作的技藝也面臨失傳的風險[書 2]。
21世紀以後,對包括新疆維吾爾族桑皮紙在內的學術研究以及新聞報道開始增多,同時對桑皮紙的創新應用的探索也逐漸增多[刊 7]。2001年,位於吐魯番市的新疆大漠土藝館開始建設維吾爾傳統民間工藝傳承展示區,之後與最後的桑皮紙製造工匠托乎提·吐爾迪簽訂協議,在新疆大漠土藝館開始傳授桑皮紙製作技藝[書 3]。2002年,托乎提·吐爾迪受到邀請前往美國威斯康辛州參加第36屆史密梭民俗生活藝術節(英語:Smithsonian Folklife Festival)。2005年,中國中央電視台推出了系列節目《邊地大穿越——新疆》,節目第一季便是介紹了和田的桑皮紙[刊 3]。2006年,經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吐魯番地區申報,維吾爾族桑皮紙製作技藝被列為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書 2]。
在維吾爾族桑皮紙製作技藝被列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之後,桑皮紙創新應用也開始探索。2010年,在烏魯木齊市美術館曾舉辦「桑穰問影」攝影展,所展出的160幅攝影作品均是列印在桑皮紙之上[新 2][刊 8]。2011年底,在新疆圖書館曾舉辦「中國畫·桑皮紙」國畫展,超過一百名畫家在桑皮紙上創作水墨畫。新疆維吾爾自治區人民政府也啟動了「生產性保護桑皮紙」非遺項目保護性工程[刊 8]。21世紀20年代,墨玉縣為了保護和傳承桑皮紙製造技藝,對普恰克其鎮布達村主幹道的商戶門面、農戶家庭牆面進行改造,打造「桑皮紙一條街」[網 3]。2021年3月,布達村的墨玉縣桑皮紙文化園建成開園,文化園內包括桑皮紙製作工坊、桑皮紙博物館、民宿等設施[新 3]。截止2021年,在普恰克其鎮有15家從事桑皮紙製作的工坊,其傳承從3代到13代不等。2021年6月,和田地區博物館舉辦「桑皮紙上的魅力和田」北京新疆書畫作品展[網 4]。2021年10月,在新疆美術館舉辦的「新疆是個好地方新疆是個好地方——對口援疆19省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展省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展」中,維吾爾族桑皮紙製作技藝曾被展出[新 4]。
製作[編輯]
桑皮紙的製作第一步需要對當年新發的桑樹新枝進行採集,採集會選擇在每年的春夏之交,即5月到7月間。採集後,製作桑皮紙的維吾爾匠人會將樹枝泡入水中,以便紙條表面軟化後之後為其剝去深色外皮。完成剝皮後,將剝去外皮的枝條內皮放入鍋中,進行鍋煮步驟。其間會加入胡楊鹼(胡楊為泌鹽植物,胡楊鹼為其分泌物)。當桑樹皮軟化,顏色改變後進行降溫、過濾。完成後匠人會將桑皮團團成圓團狀。為了將桑皮團的纖維分散,需要將桑皮團放置在石板上並用特製的木棰捶打成餅狀。為了使經過捶打的桑皮進一步分解,桑皮團會被放入桶中數日進行發酵。發酵完成的紙漿會被專用的篩子再次過濾,然後匠人會將紙漿倒入紙槽之中並用工具攪動使其充分分散。再將桑皮紙漿倒入紙模並均勻搖平,後將其端出紙槽。在經過濾水、晾曬後,就可以從模具上將紙剝離。剝離後的桑皮紙會被分類,匠人會使用玉石或砑石對其中一部分桑皮紙進行打磨[刊 1][刊 9][准 1]。
2018年9月,新疆維吾爾自治區質量技術監督局發布了《DB65/T 4138-2018 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 桑皮紙》《DB65/T 4135-2018 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 桑皮紙製作技藝流程》《DB65/T 4134-2018 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 桑皮紙生產設施、環境及觀摩要求》等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地方標準[准 2][准 1][准 3]。
特點和使用[編輯]
製作完成的桑皮紙結實、防蟲、吸水力強、不易褪色、韌性較好。維吾爾人手工製作的桑皮紙可被分為未經漂白的「生紙」和加工後變的潔白的「熟紙」。桑皮紙質量上可被分為三個檔次。其中高檔桑皮紙很薄且呈透明狀,在清代和中華民國大陸時期新疆出版的書籍中基本上都採用高檔的桑皮紙作為書頁。除了作為書頁,質量上乘的桑皮紙也會被用來鈔票。質量次一檔的一般用於茶葉、糖果、藥物、食物等小物件的包裝。最低檔的桑皮紙顏色更深,並且堅韌。在南疆採取阿以旺形質的維吾爾民居中會被用來做糊天窗,也會被當作朵帕的帽撐以及作為製作皮靴、襯衫等的輔料[刊 1][刊 9]。維吾爾族製作的桑皮紙一般大小是邊長約為50公分的正方形,出售時以刀為計量單位,一刀為30張[書 3][書 4]。墨玉縣維吾爾族製造的桑皮紙與雲南省孟定鎮傣族使用類似的澆紙法工藝製造的構皮紙相比,在抗張強度、耐破度以及耐折度三方面都低於構皮紙。除此之外,桑皮紙光澤度、白度均較低,正反面色差較大[刊 10]。
參考文獻[編輯]
期刊
^ 1.0 1.1 1.2 1.3 買托合提·居來提. 新疆维吾尔族桑皮纸的研究与应用. 現代交際. 2011, (08): 64–65.
^ 2.0 2.1 李曉岑. 新疆墨玉县维吾尔族手工造纸调查. 西北民族研究. 2009, (03): 147–153, 163–154. doi:10.16486/j.cnki.62-1035/d.2009.03.001.
^ 3.0 3.1 沙妮娜. 新疆桑皮纸的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体现. 昌吉學院學報. 2009, 86 (01): 45–48.
^ 沙妮娜. 浅析新疆桑皮纸的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体现. 雞西大學學報. 2009, 9 (02): 142–144. doi:10.16792/j.cnki.1672-6758.2009.02.060.
^ 吳鳳玲. 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的实践与思考——以维吾尔族桑皮纸制作技艺为例. 新疆社會科學. 2015, (03): 117–123, 170.
^ 董慶煊. 民国时期的新疆纸币. 中國錢幣. 1992, (01): 3–10. doi:10.13850/j.cnki.chinum.1992.01.001.
^ 舒文. 桑皮纸研究综述. 新疆藝術(漢文). 2021, 159 (02): 126–130.
^ 8.0 8.1 胡玉康; 毛雅坤. 唤醒丝路记忆——维吾尔族桑皮纸古法技艺传承与开发策略. 新疆藝術學院學報. 2017, 57 (02): 11–20.
^ 9.0 9.1 安尼瓦爾·哈斯木; 楊靜. 维吾尔族桑皮纸及其制作工艺. 新疆地方志. 2012, 116 (01): 47–50.
^ 張小雲; 李曉岑. 新疆墨玉维吾尔族桑皮纸研究. 中國造紙. 2014, 33 (03): 30–34.
書籍
^ 潘吉星. 中国造纸史. 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9: 408–420. ISBN 978-7-208-08813-9.
^ 2.0 2.1 鍾廷雄; 莫福山. 國家民委文化宣傳司 , 編. 国家级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集解. 北京: 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 2014: 336–337. ISBN 978-7-5660-0815-2.
^ 3.0 3.1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文化廳 (編). 新疆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 烏魯木齊: 新疆人民出版社. 2006: 175–180. ISBN 7-228-10080-8.
^ 李季蓮. 新疆非物质文化遗产集锦 第3卷 传统戏剧 曲艺 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 传统美术 传统技艺 第2版. 烏魯木齊: 新疆美術攝影出版社, 新疆電子音像出版社. 2010: 84–87. ISBN 978-7-5469-0194-7.
網站
^ 维吾尔族桑皮纸制作技艺. 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網·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數字博物館. [2021-12-0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12-03).
^ 托乎提·吐尔迪. 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網·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數字博物館. [2021-12-0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12-03).
^ 李夢婷; 徐婉璐. 新疆是个好地方|触摸穿越千年的纸业“活化石”——桑皮纸. 新華網. 2021-06-03 [2021-12-0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6-03).
^ 阿迪力·那的爾; 張小宓. 新疆举办“桑皮纸上的魅力和田”文艺活动. 中國新聞網·新疆. 2021-07-02 [2021-12-0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12-04).
報紙
^ 王瑟. 千年桑皮纸的今生. 光明日報 (05版). 2012-03-21 [2021-12-0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12-04).
^ 王亞芸. 当现代影像邂逅古老桑皮纸. 新疆日報 (06版). 2011-06-14.
^ 魏永貴. 新疆刺绣技艺出新、桑皮纸生产“进园”、木器销售“上网”—— 传统工艺焕新机. 新疆日報 (A05版·地州). 2021-10-19 [2021-12-0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12-04).
^ 饒俊華. “新疆是个好地方——对口援疆19省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展”完美收官 非遗为媒,探索“文化润疆”新途径. 烏魯木齊晚報 (第A09版·都市圈). 2021-10-20 [2021-12-0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12-04).
標準
^ 1.0 1.1 DB65/T 4135-2018 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 桑皮紙製作技藝流程
^ DB65/T 4138-2018 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 桑皮紙
^ DB65/T 4134-2018 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 桑皮紙生產設施、環境及觀摩要求
閱論編新疆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民間文學
瑪納斯
江格爾
格薩(斯)爾注
維吾爾族達斯坦
哈薩克族達斯坦
柯爾克孜約隆
祝讚詞注
恰克恰克
阿凡提故事
西王母神話
諺語(哈薩克族諺語)
傳統音樂
蒙古族長調民歌注
蒙古族呼麥注
花兒注(新疆花兒)
新疆維吾爾木卡姆藝術(十二木卡姆,吐魯番木卡姆,哈密木卡姆,刀郎木卡姆)
維吾爾族民歌(羅布淖爾維吾爾族民歌)
烏孜別克族埃希來,葉來
哈薩克六十二闊恩爾
維吾爾族鼓吹樂
哈薩克族冬布拉藝術
柯爾克孜族庫姆孜藝術
蒙古族綽爾
哈薩克族民歌
塔吉克族民歌
哈薩克族庫布孜
錫伯族民歌
蒙古族托布秀爾音樂
俄羅斯族巴揚藝術
蒙古族民歌(新疆溫泉縣蒙古族短調民歌)
傳統舞蹈
塔吉克族鷹舞
薩吾爾登(蒙古族薩吾爾登)
錫伯族貝倫舞
賽乃姆(維吾爾族賽乃姆,若羌賽乃姆,且末賽乃姆,庫爾勒賽乃姆,伊犁賽乃姆,庫車賽乃姆,和田賽乃姆)
薩瑪舞
哈薩克族卡拉角勒哈
納孜庫姆
俄羅斯族踢踏舞
傳統戲劇
秦腔注
曲子戲注
眉戶注(迷糊戲)
豫劇注
曲藝
新疆曲子
哈薩克族阿依特斯注
哈薩克族鐵爾麥
托勒敖
傳統體育遊藝與雜技
維吾爾族達瓦孜
蒙古族搏克注
摔跤注(維吾爾族且力西)
馬球(塔吉克族馬球)
賽馬會注(哈薩克族賽馬)
叼羊(維吾爾族叼羊)
曲棍球(維吾爾族曲棍球)
姑娘追
傳統箭術(錫伯族射箭)
傳統美術
草編注(哈薩克族芨芨草編織技藝)
柳編注(維吾爾族枝條編織)
維吾爾族刺繡
蒙古族刺繡注
柯爾克孜族刺繡
哈薩克氈繡和布繡
錫伯族刺繡
滿文、錫伯文書法
錯金銀注
哈薩克族刺繡
傳統技藝
維吾爾族模製法土陶燒制技藝
花氈、印花布織染技藝(維吾爾族花氈,印花布織染技藝)
弓箭製作技藝注(錫伯族弓箭製作技藝)
桑皮紙製作技藝注(維吾爾族桑皮紙製作技藝)
傳統棉紡織技藝注(維吾爾族帕拉孜紡織技藝)
毛紡織及擀制技藝注(維吾爾族花氈製作技藝)
新疆維吾爾族艾德萊斯綢織染技藝
地毯織造技藝注(維吾爾族地毯織造技藝)
維吾爾族卡拉庫爾胎羔皮帽製作技藝
維吾爾族傳統小刀製作技藝
民族樂器製作技藝注(維吾爾族樂器製作技藝)
土鹼燒制技藝
哈薩克族氈房營造技藝
俄羅斯族民居營造技藝
維吾爾族民居建築技藝(阿依旺賽來民居營造技藝)
坎兒井開鑿技藝
傳統麵食製作技藝(饢製作技藝,塔塔爾族傳統糕點製作技藝)
銅器製作技藝(喀什維吾爾族銅器製作技藝)
傳統醫藥
維吾爾醫藥(維藥傳統炮製技藝,木尼孜其·木斯力湯藥製作技藝,食物療法,庫西台法,沙療,和田藥茶製作技藝)
哈薩克族醫藥(布拉吾藥浴熏蒸療法,臥塔什正骨術,凍傷療法)
民俗
錫伯族西遷節
塔吉克族引水節和播種節
祭敖包注(達斡爾族沃其貝)
那達慕注
新疆維吾爾族麥西熱甫(維吾爾刀郎麥西熱甫,維吾爾族卻日庫木麥西熱甫,維吾爾族塔合麥西熱甫,維吾爾族闊克麥西熱甫)
塔塔爾族撒班節
塔吉克族婚俗
蒙古族服飾注
維吾爾族服飾
哈薩克族服飾
諾茹孜節
婚俗注(哈薩克族傳統婚俗,錫伯族傳統婚俗)
柯爾克孜族馴鷹習俗
塔吉克族服飾
柯爾克孜族服飾
民間社火注(新疆社火)
上標「注」的項目為多省區市聯合申報。
參見: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