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定历史渊源⑧:“㑷古”即女人脌姑,㑷古话是粤人“太婆话”!

罗定历史渊源⑧:“㑷古”即女人脌姑,㑷古话是粤人“太婆话”!

此为罗定历史溯源之八。

罗香林、徐松石和李新魁等学者经考证后,均认为,粤方言系粤地土著百越族的古台语(也叫侗台语、壮侗语等)不断接受汉语的影响,并融合于汉语而形成的一种语言。

粤方言的出现既是越汉融合的结果,也是越汉融合的标志。

现代粤语仍保留着若干古台语的语音、语法的特点和某些词语,此即足以证明广府人(广义上的)与百越族(古粤族)的关系。

而㑷古话作为古粤语(早期粤语)“活化石”,在这方面的体现将比广州白话更充分、更明显。

罗定讲㑷古话的占两成多围底河流域

据云浮市人民政府官网介绍,㑷古话为罗定地方民族语言。㑷古话主要集中在珠江水系之罗定河上游右岸支流围底河流域地区,包括围底、素龙、罗平、华石等镇,罗镜、分界、双东、苹塘的部分地区也使用这种方言。使用人口近30万,约占全市人口的24%。

而实际上,除了㑷古话之外,还有一种叫白话的方言。操云浮白话的人口占全市人口大多数,地区分布也最广。

有网友认为,虽然距广州约175公里,如果各自用云浮白话、广州粤语交流,会比较困难,当然也有人说两者“最接近”。不过,由于受香港和广州粤语影视影响,云浮人即使不会说粤语,但大多数人都听得懂,反而广州讲粤语的听不懂云浮白话。这就是差别。连云浮白话都这么难沟通,就更不要说“越味”浓重的㑷古话了。

其实,云浮白话是受广州粤语影响而形成的,属于土白话。这里就不详解了。

西江流域是百越起源地罗定素有“南粤粮仓”之美誉

罗定江全长201公里,而最大的支流正是围底河。围底河又称“东水”。罗定江和围底河两条河的上游,均有很多古百越文化遗址。

可以说,西江流域是百越人发源地,是百越文化发祥地。这些前面也有提及过了,有兴趣者请稍后移步到前面的文章了解。

罗定地图

而且,也请大家留意,罗定和广东信宜、阳春、郁南,广西梧州岑溪等山水相连。从秦至清,德庆府、肇庆府、德庆州、罗定州等轮番登场,分别辖治过罗定。这对于理解罗定历史、㑷古话等渊源,非常重要。

为什么叫“㑷古话”?根据前面讲的罗定百越历史背景,笔者分析认为,所谓“㑷”,是古越语“脌”的异体字,拼音nín,由月亮象征女性,又引出“乳头”之义,表示“母亲”。

“脌”,在粤语中也是“乳头”的意思,可组词“脌头”“脌水”“脌脌”等。但有人在“百度汉语”中故意窜改,释为汉字。

另外,“脌”也写作“月能”(左为月字旁,右为能字)等,音“能”上声或去声。读去声时意为乳汁,从乳汁转指母亲,音合义通。南方其他方言也有受古越语影响,呼乳房为“月能”“脌”。

孔穗文曾经考证过“脌”,亦认为是乳房的意思。所以,笔者合理推断,“㑷古话”即“脌姑话”,意为由阿妈、太婆传讲的话。这是岭南母系氏族社会在语言上的反映和投射。这是个人分析,仅供参考。

在当地,“㑷古话”还有两种说法。一是因为讲这种方言的人称自己为“㑷”(即“我”的意思),讲话“咕咕噜噜”,所以被称为“㑷古话”。二是因为这种话保留古音很多,讲这种话的人认为自己能讲古代话,听其说话者也认为是在讲古代话,所以称为“㑷古话”。很显然,这两种说法属于牵强附会,不足为信。

讲㑷古话的多为俚僚后裔冼夫人

前面提到的《南江方言与母系氏族遗俗探奇》一文分析了罗定的姓氏文化:罗定各大姓氏的入籍始祖太婆,大多是岭南土著民族,从这些始祖太婆的姓氏,我们可以找寻到岭南古越民族的遗踪。隋唐时,冼太夫人是土著民族的杰出人物,并成为俚僚女性的代表形象。

而从植氏、莫氏等太婆在各姓氏中受到后人的尊崇和爱戴这一点可以看出,这种崇尚女性的遗风,正是岭南母系氏族社会的一种遗俗。

宋梁门植氏太婆墓

罗定市博物馆官网曾刊文称,位于华石马路泗濂的陈氏太始祖芈氏太婆墓是罗定最大姓氏陈姓的老始祖,因其姓为楚之后裔,未见于百家姓氏,且与西域北羌之米姓不同,应该是罗定最古老的原住民,而且在罗定较大姓氏中的黄姓、刘姓、沈姓都有姓芈的始祖老太婆。

陈大远也认为,当地还保留有尊崇太祖婆的习俗,罗定陈氏、黄氏、梁氏、刘氏、张氏、沈氏等大姓都有一座太婆祖坟,其,地位较太始祖更为重要,太祖婆多为“芈”“ 植” “莫”“ 黎” “胡” 等南方土著姓氏,显然是母系氏族社会的遗存。

云浮

陈大远还认为,从姓氏上看,瑶族人也有不少是百越、汉等民族融合进来的,如庞、麦、冯、韦、甘、陈、潘等姓氏,都是南方越族的显姓、大姓。

关于南江流域的瑶族等历史和习俗,容笔者后面再叙。至于,这些姓氏的来源也仅供参考。

综上,我们结合罗定发现“最早老广”这一关键线索,似乎可以这样理解,㑷古话很可能就是“粤语之母”,其他无论是叫白话啊还是粤语啊,都是㑷古话的子孙。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