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NSS(北斗、GPS)接收机的定位精度能到多少米

GNSS(北斗、GPS)接收机的定位精度能到多少米

在 step by step介绍GNSS卫星导航定位基本原理,为什么定位需要至少4个卫星?中我们采用step by step的方式介绍了GNSS接收机定位的基本原理,定位方程组的构建,对定位结果能够产生影响的因素:卫星位置误差、卫星时钟误差、电离层延时误差、对流层延时误差、多路径效应和GNSS接收机自身的观测噪声等。

在GNSS接收机定位误差分析中我们分析了GNSS定位中的各类误差源,这些误差源主要包括:

1. 卫星广播的星历参数带来的卫星位置误差;

2. 卫星广播的卫星钟差修正参数引入的卫星钟差误差;

3. 电离层延时模型估计误差

4. 对流层延时模型估计误差;

5. GNSS接收机伪距观测噪声;

6. GNSS天线周围环境引起的多路径误差。

那么在实际定位中,这些误差的数量级是多少?最终影响GNSS定位精度的典型值又是多少?

星历误差和卫星钟差

GPS 广播星历通过地面监测站定轨生成。根据《IS-GPS-200标准》(GPS接口控制文档),在无 SA 干扰条件下,GPS卫星星历轨道误差在正常条件下的RMS(均方根误差)设计目标为≤1.0米,实际可达0.8米左右。

现代化的GPS III卫星通过改进了定轨模型和增加监测站,星历精度可以提升到0.5m以下。我们平时在做方案设计中仍然建议按照IS-GPS-200的标准,用0.8m作为典型参考。

根据《北斗卫星导航定位系统公开服务性能规范3.0版本》中的规定,北斗三号卫星的星历误差、卫星钟差残差以及TGD误差(群延迟偏差),三项总和导致的测距误差不大于 2 m。

北斗三号卫星的星历、钟差

相关研究文献资料指出,北斗三号卫星的MEO卫星,包含星历误差、卫星钟差在内的SISRE可达0.5m。

武汉大学学报《GPS系列卫星广播星历轨道和钟的精度分析》提到,GPS卫星搭载的原子钟有铷钟和铯钟。

其中铷钟短期稳定性好,广播钟差误差RMS值约1~ 2 ns(对应距离误差0.3~ 0.6 m)。

而铯钟长期稳定性更优,但短期波动较大,广播钟差误差的RMS约3~ 5 ns(对应0.9~ 1.5 m)。

综合来看,GPS卫星的卫星钟差误差取值在1.1m。

综合考虑GPS和北斗的星历误差和卫星钟差,卫星的星历误差和卫星钟差,共同引起的测距误差在2m以内。

电离层残留误差

对于单频接收机,只能通过电离层模型估计电离层延时。例如:

• 通过Klobuchar模型(适用于GPS和北斗)计算电离层延时,在中高纬度地区模型修正之后的残差大约是0.5~0.8 m;

• 在赤道和低纬度地区模型修正之后的残差大约为1m~1.5m。

• 使用NeQuick模型(适用于Galileo),电离层残留误差约0.8~1.3 m。

因此在方案设计时,单频GNSS接收机的电离层残差一般取值为0.8m。

如果是双频接收机,那么在GNSS接收机定位误差分析中所述,可以通过构建双频无电离层组合定位方程组,有效消除电离层延时的影响。

该方法下,电离层延时的平均残差小于0.5cm,在90%的场景下电离层残差小于2cm。因此双频接收机,在常规的导航定位中,电离层延时误差可以忽略不计。

对流层残留误差

GPS和北斗普遍采用 Saastamoinen模型对对流层延时进行建模。该模型将对流层延迟分为干分量和湿分量。其中湿分量受大气水汽影响较大。

Saastamoinen模型对干分量的建模非常精确,修正之后的残差可以到几个cm。而在中等湿度环境下(相对湿度60%–80%),模型修正之后的湿延迟残差约在0.15~0.25 m,夏季高温湿度较大的时候,残差可能增大到0.3m。

综合考虑以上因素,对流层残差取值为0.2 m(统计中值)。

接收机噪声

GNSS接收机是采用伪距观测量定位的。原始的伪距观测量精度较低,比如GPS C/A码的伪距伪距精度通常在0.5m~1m。

不过,市场上的绝大部分GNSS接收机都采用了载波相位平滑伪距的技术,利用高精度的载波相位观测量去平滑低精度的伪距观测量,从而大幅提升伪距观测的精度。关于载波相位平滑伪距的专题,后续有机会也会写一篇。

经过载波相位平滑之后,伪距的观测误差可以提高到0.1m~0.3m,因此工程实践中推荐采用中间值0.2m。

多路径误差

多路径误差取决于GNSS天线周围的环境,如果环境比较开阔,没有遮挡物,则多路径误差就小。相反,多路径误差就大。

在开阔环境下,经过载波相位平滑伪距之后,多径残差通常为 0.2~0.5 m。工程中常取值0.3m。

总的测距误差

我们认为上面提到的星历误差、卫星钟差误差,电离层残差,对流层残差,接收机噪声,多路径误差都是相互独立的,那么GNSS接收机总的测距误差σuere可以表示为上面6个误差源的平方和再开方,如下面的公式:

总观测误差计算

各个误差源的具体数值我们列表表示:

GNSS接收机误差计算

计算得: σuere ≈ 1.65 米

DOP值及其对定位精度的影响

DOP(精度衰减因子)用于衡量卫星几何分布对定位精度的影响。常用指标包括:

• PDOP:三维位置精度因子;

• HDOP:水平精度因子;

• VDOP:垂直精度因子;

• TDOP:时间精度因子。

它们之间的关系是PDOP² = HDOP² + VDOP² + TDOP²,但通常TDOP较小,可能被忽略,所以简化为

PDOP² ≈ HDOP² + VDOP²。

至于DOP的具体含义,这个涉及到定位方程组的解算和转换矩阵,我们不可能给大家罗列公式。所以只能简单说明以下DOP的原理和含义。

DOP跟GNSS接收机所能接收到的卫星的的几何分布有关。

如果GNSS天线所处位置比较开阔,周围没有遮挡,则GNSS接收机能够接收天空中的所有卫星,此时卫星分布的比较分散,各个象限都有卫星,此时DOP较小。

卫星星图

如果GNSS天线所处位置有遮挡,能够收到的卫星集中在某个区域,此时DP较大。比如下面这个星图。

GNSS天线的南方有遮挡,GNSS接收机只能接收北方天空的卫星,卫星集中分布在北方区域,则DOP大。

遮挡半边天的卫星星图

定位误差和DOP是什么关系呢?

GNSS接收机的定位误差=DOP*总的误差σuere。

所以,DOP值也是影响最终的定位误差的关键因素。

我们平时看GNSS接收机的定位精度,一般都是规定DOP值。比如下面这个:

定位精度

GNSS接收机的HDOP小于VDOP。如果PDOP=4, 由于

PDOP计算

。不同的环境条件下的PDOP、HDOP和VDOP的关系可以近似表示为:

PDOP、HDOP和VDOP的关系

因此,当PDOP值=4,我们可以取HDOP=3.1,VDOP=2.5。

我们前面计算出了总的测距误差σuere=1.65m。那么GNSS接收机的

水平定位误差=σuere×HDOP(水平DOP)=1.65×2.5=4.1m。

高程定位误差=σuere×VDOP(垂直DOP)=1.65*3.1=5.1m。

实际上,目前北斗、GPS卫星数量足够,正常情况下DOP值都很小。下面这个是在北京地区的北斗接收机接收北斗卫星的星图,我们看到,北斗卫星数量非常多,整体分布比较均匀,整体的PDOP肯定也是非常低的。

北斗卫星接收星图

我们采集了北斗接收机的GGA语句。

GGA语句-接收卫星个数和HDOP

GGA语句显示:

• 北斗接收机接收的北斗卫星个数是20个,

• HDOP值达到了逆天的0.7。

HDOP=0.7,VDOP应该≈1,那么计算的PDOP值≈1.2。这么低的PDOP,自然定位误差就很低的≈1.65*1.2=1.98m。

中国的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真的太👍了。

码字不易,大家觉得文章不错,就安排一下一键三连吧:点赞、分享、推荐。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