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网络 侵删
2014年,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公布的红色名录将日本鳗鱼列为濒危物种,在三个濒危级别中属于第二等级“不久的将来野生濒危可能性较大的物种”。IUCN同时还指出,随着日本鳗鱼的减少,在印尼等的“双色鳗鲡”作为替代品种需求量不断上升,国际交易量也趋于增加。
同样渔获量骤减的欧洲鳗鲡和美洲鳗鲡的境况则更加糟糕,早在2010年便被列入级别最高的“近期野生濒危可能性极高的物种”(即“极危物种”),离野外灭绝仅一步之遥。
有“鳗鱼之王”“鲈鳗”之称的花鳗鲡,因为分布广泛目前全球范围内种群境况尚可,但是我国境内的野生种群则岌岌可危,已被列入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图/pixabay by/k10legs
那么,为什么濒危物还种可以作为食材使用呢?最主要的原因是,这种鱼的捕捞并不受监管。“道德海洋协会”主任伊丽莎白·瓦莱表示:“这是唯一被允许在各个生长阶段捕杀的鱼类。而其他可以进行商业捕捞的鱼类都有最低捕捞量。”
无法实现真正的人工养殖
有人可能会问,我们吃的鳗鱼不是养殖的吗?为什么还要去野外捕捞?
鳗鱼可以人工养殖,但最难攻克的人工繁育依然还处在实验室阶段。且鳗仔鱼对食物极其地挑剔,人工环境下很难模仿仔鱼的天然食物,因此人工养殖的存活率极低。
另外,由于鳗鱼的性别决定属于后天型,主要受周围环境影响:种群密度低时,鳗鱼主要发育成雌性;种群密度高时,大多发育成雄性,人工饲养的方式无法很好地控制性别,从而导致无法持续人工繁育。
所以,我们吃的鳗鱼只是捕捞来野生鳗鱼再人工养殖长大,并非从鱼卵开始养殖。
图/网络 侵删
鱼卵孵化的鳗鲡幼体在生长过程中,从海洋到淡水,要经过一系列变态发育:
刚出生的幼鳗被称为柳叶鳗,生活在海中;
经过一段时间的生长发育后成长为体态与成年鳗鲡相似,但是体色依然像玻璃一样半透明的玻璃鳗(或叫鳗线),此时的鳗鲡幼体已经到达河流的入海口,开始准备进入淡水生活;
透明的针状玻璃鳗从公海长途迁徙数月后,在冬季涌入河口。 OTOGRAPH BY LEON LIAO, YOUR SHOT
玻璃鳗在进入淡水之后随着年龄和体型的增长,背部的体色逐渐变深,腹部则变为较浅的黄色,称为黄鳗;
当黄鳗返回深海的产卵场进行生命中唯一一次繁衍活动时,也会经历生命中的最后一次变态发育:此时的鳗鲡体色变为银灰色,这个阶段被称作银鳗。
我们买到和吃到的养殖鳗鲡,全都是养殖场将捕捞自在河口的银鳗人工饲喂养大的,换句话说全都间接来自于野生种群,消耗的还是自然资源。
鳗鱼也是所有养殖鱼类中,唯一完全依赖捕捞野生鱼苗的鱼种。
这些你以为常见的动物
其实已经濒临灭绝了!
你知道吗?全世界每天都有大量生物灭绝,每一小时就有1种生物被贴上灭绝标签。很多物种还没来得及被科学家描述和命名就已经从地球上消失了。
有些我们经常看到或是在视频中刷到的物种,看似常见,实则已经处在危机边缘。
鸮鹦鹉
鸮鹦鹉
你一定还记得那个活跃于短视频平台的鸟中傻狍子——鸮鹦鹉。鸮鹦鹉又称夜鹦鹉,是一种特有于新西兰的大型无翼鸟类,也是世界上最重的鹦鹉。由于栖息地的破坏和人类活动的影响,鸮鹦鹉被IUCN列为极度濒危物种,目前仅存少数个体。
为了保护鸮鹦鹉的生存,新西兰政府及其相关机构已经采取了多项措施。截止到2020年11月,新西兰鸮鹦鹉已恢复到210只左右。
加湾鼠海豚
加湾鼠海豚
海豚是鲸目海豚科动物的统称,海洋馆里的常见生物,因众多在海里救人的传说而被视为人类的好朋友。
加湾鼠海豚又名小头鼠海豚,是世界上体型最小的鲸豚类动物,也是加利福尼亚湾北部的特有物种。由于栖地范围狭小,再加上容易被渔网困住,数量日益减少,在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中被列为极危物种。2023年8月,国际捕鲸委员会警告称,加湾鼠海豚可能仅剩10至13头,再不采取行动保护,将在地球上消失。
扬子鳄
扬子鳄
扬子鳄也是短视频平台的“老网红”了。被网上形容为“呆萌可爱”、“战五渣”的它,是中国特有的一种鳄鱼,也是目前世界上最稀有、最濒危的鳄鱼之一,仅限于中国境内的长江和部分相邻水域。
由于栖息地的破坏、过度捕猎以及非法贸易等原因,扬子鳄的数量急剧减少。目前,全球野生扬子鳄的数量不足100只,已被列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远东豹
远东豹
还记得那时疯狂转发西游记金钱豹表情包求发财,却不知金钱豹自身难保。
图/网络 侵删
远东豹又称东北豹或金钱豹,是一种生活在亚洲东部的豹亚种。由于栖息地的破坏和非法狩猎等人类活动的影响,目前这个物种处于极度濒危状态,仅存量估计不超过100只。
红狼
红狼
在可可西里“网红狼”千方百计乞食的时候,北美洲唯一的独立狼种——红狼正面临着灭绝危机。
图/网络 侵删
由于人类增加的开发和捕杀行为,红狼曾一度面临濒危甚至灭绝的风险。到了1980年代,只剩下不到100只红狼存活于野外,被迫进入人工繁殖计划。经过多年的保护与恢复,如今红狼的数量已经有所增长,但仍未能完全摆脱濒危的威胁。
此外,大熊猫、金丝猴等深受人类喜爱的动物,数量也并不是很多,仍然在努力地保护及恢复之中。
我们能做什么来减缓物种灭绝?
即使是一个物种灭绝消失,也会在全球范围内引起涟漪,就像益智类游戏“层层叠”一样,移走一个部件都会导致整个结构倒塌,地球上的生命也以同样的方式运作,移除一个物种,整个生态系统就可能面临着崩溃瓦解,而人类也是其中的一员。
物种灭绝最不利的影响之一是食物链和食物网的破坏,食物链是生物彼此吞食的线性表现,食物网将许多食物链结合在一起,代表了生物体可以捕食也可以被猎杀,如果一个物种走向灭绝,整个生态系统就会打破平衡遭受破坏。
例如:让我们考虑一下美国灰狼的情况,当它们在美国境内灭绝之前,狼控制了猎物(例如:鹿、驼鹿、麋鹿)的数量,但它们的消失会造成连锁反应。猎物数量激增,导致许多植物灭绝消失,从而威胁到鸟类数量,当鸟类数量锐减时,昆虫的数量就会迅速增多。那时你将看到一个物种的消失是如何在整个生态系统中产生多米诺效应。
图/pixabay by/ambquinn
生物多样性对人类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而物种的大量灭绝正一步一步削减着这些看得见看不见的价值。世界上任何地方的生态系统失去平衡,都将通过气候变化,洋流变化和物质循环变化给全球带来灾难。人类作为地球自然界的一部分,为了可持续发展,应该尽量采取措施,保护全球生物的多样性,防止物种大灭绝。
(1)制定严格、完善的法律,加大执法力度
很多过度开发自然资源,乱排“工业三废”的行为,主要是因为国家法律要求的不足和执法力度的不到位。在巨大经济利益的诱惑下,无数珍稀动植物被捕杀者赶尽杀绝。工业三废也因其大量的处理费用而被直接排到自然界。因此,加大国家环保法律的建设,可以很大程度上缓解开采过度的问题,防治进一步的环境污染,保护物种多样性。
(2)加大建立保护区的力度
很多珍稀的自然生态系统因为没有受到人们的注意,而在不知不觉中被人们逐渐破坏,导致一些珍稀动植物的灭亡。加大保护区的建设能够最大限度的对人们所知道的珍贵物种进行就地保护,防止人们直接的干扰和破坏。
(3)采用多种保护方法
协调建设与保护的矛盾在国家重要工程建设中遇到与环境保护对象相冲突的问题时,人们既不能放弃关乎国计民生的工程建设,也不能忽视建设工程对环境带来的影响。这就需要人们研究出更多的保护方法,将对保护对象的影响降到最低。如迁地保护,修建大坝时建鱼梯、鱼道,建公路、铁路时采用高架桥,选择对生物影响较小的建设工程设施等。
(4)加大环境知识教育,加强物种保护的科学研究
充分利用电视,报纸等媒体加大公众对环保的重视,将环保理念通过学校教育传输给学生,平时多组织环境保护为主题的活动等可以有效地增强人们的环保意识,使社会形成环保氛围,减少人们的无意识环境破坏行为。
(5)严格控制外来物种
国家应严格海关等的检查程序,严格控制非境内物种的扩散,防止生物入侵事件的发生。
(6)合理规划资源利用
国家制定长远的资源利用规划,通过改变能源结构,开发环境友好新能源等方式减少对矿产资源的开发,同时减少对环境的污染与破坏,对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有着重要的意义。
作为个人,我们能做的也很多,减少消费象牙、鱼翅等珍稀动物产品,保护环境、保护动物栖息地,减少碳排放遏制全球变暖……
“保护动物是保护人类自己”,如果它们一个个命不久矣,那也是在预示自然即将不再适合人类这种动物的存在。
世界之大我们唇齿相依,愿它们和人类都不要成为地球上最孤单的动物。
▌来源:生态中国综合整理;图文侵删。
往期推荐:
【头条】“世界屋脊正在塌陷”,近20亿人生命线受威胁
【要闻】国家林草局回应湖南、山东等地盗猎鸟类
【世界】事故频出,谎言无数!日本启动第三次核污水排海
【曝光】四川成都野外突现数百只鹦鹉等宠物鸟 志愿者连夜捕捉救援
【评论】新鲜白菜剁碎充当厨余垃圾 该扔进垃圾桶的是什么?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