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量保证”的概念不好理解,各个阶段的定义也不同。但是,概念和方法都是从实践中来的,是从历史和经验中总结出来的,回到本质,回到实践,再结合以往或历史的具体或特定背景,还是能“还原”出其内涵和作用的。
对于想专业研究质量管理的,或对质量管理比较有兴趣的,建议认真阅读。大致浏览是无法深刻理解的。这篇文章虽然是解释术语和概念,虽然有的话很通俗,但是理论性很强。
通俗是为了容易理解。山沟里出来的马列主义才更容易被理解和接收。理论是为了指导实践,只有理解了理论内涵,才能更好地指导实践。
按照ISO9000的定义,质量控制致力于满足质量要求,但是这样的定义好像还是不太好理解。如果用产品的质量控制举例,产品是过程的输出,过程由“人机料法环测”组成,要想控制产品质量,就需要对过程和产品进行管控,这些“显得”比较“直接”的管控,一般就属于“质量控制”。
特别提示一下,ISO9000中的“质量要求”,涵义非常广泛和广义,不仅仅是产品,其他如过程、体系、项目计划等也会涉及到“质量要求”。可感知和可想象到的任何事物都有质量要求。请参见下面ISO9000中关于质量要求的定义。
在实际工作中,从岗位分工上类比一下,QC或者是制程质量,这些都属于更为“直接”的质量控制,所以这些岗位属于QC,相比较而言,QA是质量保证,属于“间接”的。
再举个例子,为什么要进行ISO9001或IATF16949认证?顾客为什么在供应商准入时审核供应商的(质量管理)体系流程?一般的逻辑是,体系流程好,管理好,才能让顾客有信心,才能得到顾客的信任。但是,体系流程或管理水平不等同于技术能力,或者说,技术能力强,但是管理不行,也一定能得到顾客信任。ISO9000或IATF16949体系及其认证能“提供信任”,这就是质量保证的范畴。所以,就目前的质量管理理论发展阶段来说,体系岗位一般属于QA,即质量保证。为什么强调目前阶段呢?因为不同的阶段,“提供信任”或者是让顾客信任的方式方法是不同的。本文为“质量管理之行”原创,首发于微信公众号“质量管理之行”。
再思考一下,比如两个供应商,用同样型号的设备以及其他过程要素,同样的技术或工艺,生产同样图纸的产品?产品质量水平一定相同吗?不一定!因为体系流程,或者是管理水平,也会影响质量。如果你是顾客,如果两个供应商的体系水平有差距,你对这两个供应商的信任程度一样吗?
在质量控制中,规定了产品和过程的管控,如果按照策划的“控制计划”或作业文件执行,应该能达成预期的质量,但是这些(控制)要求能确保被执行吗?因为,很多间接因素也会影响目的和目标,所以除了顾客导向过程,还有“间接”的支持过程和管理过程,这是一个“系统工程”。比如,士气、文化、纪律、素质、资源等都影响目的和目标,要想让作业要求被执行,要想产品满足质量要求,不仅仅是直接的“质量控制”,也需要系统或体系保证。
要求很明确,但是,如何确保按时点检?如何确保按要求作业?如何确保按要求进行检验?所以,除了质量控制的要求和行为外,还要有确保要求能被执行或落实的考虑,这就是质量保证的范畴。怎么保证或确保要求被满足或被执行?这就是质量保证!因为确保要求被执行或被满足,才能提供信任。
有的公司有时也有一些好的想法,也有看似很不错的流程或方法,但是,落不了地,不能确保能被执行或实施,这就是没有“保证”。
从日常生活中,从影视剧中,有时会听到某某人会说“保证”完成任务。为了得到某人的信心和信任,会说“我保证……”。
保证?怎么保证?万事俱备,只欠东风?如果万事俱备也有东风,达成目的所需的要素的完整和正确了,那就是有把握了,那就是有信心了,那就是能被信任了。充分性和必要性,完整性和正确性。准备好了吗?有信心吗?有把握吗?
按照ISO9000的定义,“质量保证”致力于提供质量要求得到满足的信任。质量保证是提供信任!怎么保证质量要求满足?做什么才能提供信任?通过哪些事情才能提供信任?只要是在质量方面能提供信任的活动,都是质量保证。比较典型的例子是,工厂内的检验是“质量控制”,第三方的检验是“品质保证”。
在整个体系中,在所有的工作或活动中,直接影响质量的因素,直接控制质量的活动,好像也不是多得很,但是(质量管理)体系的整体内容很却多,因为要想质量要求得到满足,要想更有把握,不仅仅是TQC,而是TQM。按照ISO9000的定义,同时也是几十年来质量界的最大共识,QM,即质量管理,包括了质量策划,质量保证,质量控制,质量改进等。QM包括但不限于QC,因为QC对于满足质量要求,不是充分条件,不是万事俱备。
从实际工作来看,从“现场”质量来看,主要就是作业标准或作业指导书,检验标准,点检和维护保养标准等,再笼统点说,现场的质量管控就是各类作业指导书和点检表。再缩小一下范围,产品是制造过程的输出,是各个工序的输出,各个工序所需的文件主要就是指导书和点检表(或记录)。或者说,公司里或体系中有很多文件和记录,现场直接使用的有多少?作业员和检验员等“致力于满足质量要求”的岗位,使用了多少文件?填写了多少记录?但是,整个体系中关于“生产和服务提供”的部分有多少文件和记录?
所以,要想QC活动有效地发挥作用,稳定地发挥作用,还需要其他活动的支持和管理。
如何让顾客相信你的产品能满足要求?如何让顾客相信你们公司的质量是靠谱的?转换一下概念,如果说顾客信任你的公司,你们才能成为顾客的合格供应商,那么,如何成为顾客的合格供应商?顾客选择供应商的标准是什么?如何让顾客相信供应商是值得信任的?
顾客选择供应商,从调查和审核角度,一般会考虑供应商的经营和业务情况,技术和硬件/资源条件,进行体系审核(包含的内容可能很丰富)、过程审核、工艺技术审核等。
看看下面IATF16949:2016的8.4.1.2条款的内容。
顾客信任你,才会选择你做供应商;顾客信任你,才会买你的产品。参考IATF16949:2016的8.4.1.2条款(的内容),这些内容满足了,顾客才觉得供应商是值得信任的,或者说,这些内容满足了,才能给顾客“提供信任”。如果按照质量管理当前阶段的习惯,体系满足了,供应商审核通过了,就会被信任。但是,这里的“体系”,包含的内容很多,仅仅拿8.4.1.2条款的内容来说,既有宏观方面的供应商体系要求,还有细节的技术、开发能力等。这其实就是对供应商的整体或全面评估,不仅仅局限于质量,还有业务/财务的稳定性,如果连交付都不能保证,谈什么质量啊?所以,想做好质量管理就不能局限于质量管理,必须要有全局观。
IATF16949:2016是质量管理体系标准,但里面的内容仅仅是质量吗?不要被标准名称迷惑,要注意内容,要结合实际……
有些概念不好解释,从培训或表达上说,为了解释一个概念,可能需要从理论上讲解,有的还需要案例或举例,有的更需要“意会”。因为,有时“书不尽言,言不尽意”的情况,更需要领悟和体会。
拿什么保证?或者是怎么才能被相信?有的是口头保证,有的是用行动和行为保证,有的是用理论保证,有的是用方案保证,有的是拿资源保证……
有的时候,有的事情,能用资源保证;有时,空口无凭;有时,需要详细的策划方案或计划……
如何达成目的目标?需要做什么?如何做?如何做?需要谁参与?需要什么资源?
为了达成目的目标,需要策划:做什么,如何做,谁去做,需要什么资源等。把这些内容明确了,策划好了,输出一份计划,就能在一定程度上确保或保证目的目标的达成。所以,从PDCA角度讲,做什么事都需要先策划,或者是意识/想法“指挥”行为/行动。用拳法的说法就是:心到意到,意到气到,气到力到。
从理论角度,先策划,再行动。通常来讲,策划的结果形成方案或计划,明确达成目标的所需要素,考虑风险和预案,这就是保证,这就是保证计划。保证的活动形成计划,即保证计划。策划完成目的的活动,形成计划,计划是对策划满足目的的确保,也是策划能被执行或落实的确保。
反过来说,职责不明确,资源不充分,时机不明确,能达成目标吗?能保证满足要求吗?所以,计划就是对影响目标的各种要素的策划、安排和明确,也是对达成目标的保证。这就是保证和计划的联系。
明白了这些道理或逻辑,不仅仅是能用于工作,其他事情也是适用的,这都是基本的逻辑。做质量管理,但不局限于质量管理,而是从质量管理体系/系统的角度去形成系统思维,进而融会贯通。
按照“朱兰三部曲”的说法是:质量策划,质量控制,质量改进。但是,按照ISO9000:2015的质量管理内容,质量管理包括:质量策划,质量保证,质量控制,质量改进。ISO9000的质量管理比“朱兰三部曲”多了个“质量保证”。这是因为理论是随着实践发展的,理论也是逐步完善的。
下面图片是《朱兰质量手册》中的内容:
产品上的标志能提供质量保证?为什么呢?因为标志体现的是一种承诺和信用。从最早期的检验标志,表示经过经验的产品具有好的质量,到后来的认证标志,都是在提供信任,也是在进行质量保证,像是在说:请你相信,保证产品是好的!本文为“质量管理之行”原创,首发于微信公众号“质量管理之行”。
下面这些图片中的内容也是《朱兰质量手册》内容,随质量保证的“历史”做了介绍。从下面的内容中,可以知道,不同时期的质量保证的方式和内容是有差异的。不管怎么变化,围绕着ISO9000中对质量保证的定义去理解,就不会迷失方向,也不会觉得矛盾。再重复一下ISO9000中的定义,质量保证是致力于提供质量要求会得到满足的信任,重点是,提供信任!即,质量保证是提供信任!
在上面的介绍中,质量保证是为了让“那些人员”确信诸事进展顺利,同时还和保险进行了类比,说质量保证是早期预警。用购买产品举例,就是你买信任程度更高的产品,可能避免更大的损失。在日常生活中,人们会基于经验和品牌等因素去选择和购买产品,也是基于某种形式的信任去购买产品。为什么有的品牌的售价高,但是依然热销,就是人们信任或信赖这些品牌,认为这些品牌的产品的质量是有保证的。
在早期阶段,质量保证的内容是检验,即经过检验的产品,就意味着质量得到了保证,增强了人们对产品质量的信任。另外,产品及其质量是通过过程制造出来的,过程中的人的因素如果经过了培训,也能保证质量,也能给提供顾客对产品质量的信任。
随着商业的发展,出现了新的质量保证形式,即制定产品和过程的标准,并借助审核来确保标准被遵从。另外,官方机构的产品检验,也是质量保证的内容。比如现在的一些官方的强制检验,强制认证,依然发挥着质量保证的作用。在此再做一下质量控制和质量保证的说明。产品质量是公司设计和制造出来的,仅仅以公司为边界进行表达,产品质量是通过公司制造出来的,公司才能控制产品质量,即进行质量控制,以致力于满足质量要求。第三方机构或官方机构的检验和认证,不是直接控制产品质量,但是,经过外部第三方机构和官方机构检验和认证的产品,能提供质量要求得到满足的信任。
随着工业的发展,顾客会定义质量管理体系,实施并遵从顾客定义的质量体系,才能成为顾客的供应商。顾客通过体系要求,并要求供应商实施体系要求,来提供顾客和供应商之间的信任。但是如果一个供应商给多个顾客供货,就可能需要多个顾客的重复审核,这就促使了第三方认证的出现和发展。就目前来说,虽然第三方认证审核并不能代替顾客的审核(有时第三方认证仅是基础,顾客依然会对供应商进行准入审核),但是第三方的ISO9001和IATF16949认证审核,依然在提供着一定程度的(质量保证的)信任。
质量管理体系中的规定或要求是“经营管理的好经验”,是经过实践检验的最佳实践,这也意味着质量管理体系标准中的要求“注定要成为质量管理的永久性特征。”因为,这都是质量管理的基本要素,是把大象关冰箱的基本步骤。本文为“质量管理之行”原创,首发于微信公众号“质量管理之行”。
(质量)体系中包括质量控制的内容,但体系及其全部内容并不是都直接作用于产品并“致力于满足质量要求”的“控制”。虽然产品是“体系”的输出,但产品更是产品实现过程或制造过程的输出,产品实现过程或制造过程中的某些活动才是“质量控制”,而体系及其认证,更是一种质量保证。
备注:按照现在的定义或习惯,上面的质量控制体系等同于质量管理体系。
从上面图片的内容可以知道,质量保证活动包括:采用或实施质量管理体系,提供证据证明体系得到遵守。因为,好的体系才能好的过程,好的过程才能好的产品。好的体系就是提供信任,就能有利于输出好的产品。
在《朱兰质量手册》中说全面质量管理(TQM)成了包容一切的说法,而质量控制的含义有所变窄,这是因为理论的发展导致的。从质量是检验出来的,到质量是制造出来的,再到质量是设计出来的,质量控制必然会升级为质量管理,因为质量控制整个词语,这个概念,不足以再完整地和准确地表达或涵盖质量管理的内容和内涵。ISO9000的内容看似简单,实际上却承载和沉淀了很多质量管理的历史或过去。
质量保证的目的是确认或确保始终保持着控制,就像前面内容所说的,如何确保被执行?如何确保持续地被执行?靠谱吗?可信吗?能被信任吗?质量保证的绩效信息提供给有需要了解的其他方面,如高层管理者,顾客和公众等,就是提供了某种信任,就是让他们相信:质量是靠谱的,质量是有保证的!
怎么保证产品质量能满足顾客需求?先要准确识别和理解顾客需求,然后对顾客需求进行定义,将顾客声音转化为技术语言,形成设计目标,并确保设计的目标能满足顾客需求,接下来再进行具体的设计,并且要确保详细设计能满足设计目标。
如果未能准确识别和理解顾客需求,如果设计目标不能满足顾客需求,如果详细设计不能满足设计目标,如果制造过程不能满足图纸,那么这些“质量差距”就会导致产品质量不能满足顾客需求/要求,即无法保证产品质量。
怎么保证没有“质量差距”?这就是APQP中1.12的“产品保证计划”的目的。这个“产品保证计划”也是“质量策划”的输出。
下面图片是《朱兰质量手册》的内容:
这其实也是质量管理的基本逻辑,产品实现的各个阶段,就对应着这些产生质量差距的活动。产品实现的每个阶段要连贯起来,并且准确传递和转化上游的输入,不产生“质量差距”,就能实现“端到端”的输出满足输入。
上面图片关于质量策划/计划的过程,包括产品的开发和过程的开发。就产品的开发来说,质量策划需确保顾客需求被准确理解和正确定义,然后是产品设计能满足顾客需求。质量策划就是为了消灭各种类型的“质量差距”。满足要求就没有质量差距,不满足要求就有质量差距。确保满足要求或消除质量差距,就是质量策划的目的。
上面的这些图片也是《朱兰质量手册》的内容,这里的“质量计划”理解为“质量策划”更合适。在精准翻译的情况下,质量计划和质量策划是不同,所以,一定要注意质量策划和质量计划的区别和联系,并且在需要时要纠正翻译的误差。有时,质量策划需要输出质量计划,或者说质量计划可以是质量策划的一部分。“先期产品质量策划”中的策划是指“策划”,“产品保证计划”中的计划指的是“计划”,而不是“策划”。
对ISO9000族标准的“还原”,对APQP参考手册内容的“还原”,回到基本面,回到理论面,回到本质层面,回到实际工作,回到实践,就能更容易明白这些条款和“最佳实践”的内容和涵义了。要想还原ISO9000或APQP等文件中内容的涵义,需要有一定的理论基础,有一定的实践和经验。要不就有非凡的悟性,要不就大量阅读和学习再加实践。
明白了上面这些内容的涵义,你再去看APQP参考手册中的1.12的产品保证计划,那就很容易理解“产品保证计划”的意思了。既然理解了产品保证计划的涵义和作用,难道还不知道怎么做这个“计划”吗?
在此说一下通用的计划的基本逻辑和内容/要素,即在计划中确定要做的任务,或者是达到目的所需的任务或活动,责任人,完成时间/时机,资源需求,工具方法,应急计划,风险和预案等。这些计划中的要素,具体需要在计划中体现多少,视情况而定,有的计划可能很简单,有的计划可能需要很详细。还可以根据需求增加注意事项,背景说明,目的目标等等。本文为“质量管理之行”原创,首发于微信公众号“质量管理之行”。
为了讲解“产品保证计划”,先铺垫了“保证”、“质量保证”、“计划”等相关内容,而且是从理论上去分析和理解,就是为了更好将这些知识点融会贯通到知识或理论系统中。尤其是“质量保证”,属于质量管理的主要内容之一,有时是介于质量规划和质量控制之间,也有一定的作用和“一席之地”。
下面引用《项目质量管理从入门到精通》第2版中的内容来进行补充。在这本书中说:“项目经理应该先进行规划,然后按照计划来设计和建造出项目质量。”
结合上面这句话,再想一想ISO9000中质量策划定义中的备注,编制质量计划可以是质量策划的一部分。是不是有点启发?!策划好了输出计划,按照计划执行,这是实际工作的做法。即策划的结果可能会输出计划。这个计划在策划和控制之间起到了保证或连接作用。有了“计划”才更利于“保证”。
再看看《项目质量管理从入门到精通》对质量控制和质量保证的分析,增加一下了解,和ISO9000以及《朱兰质量手册》的内容做一下参照。
质量控制由那些直接负责产品生产的人实施,而质量保证是由那些需要了解产品质量同时又不参与生产过程的人实施的。例如生产线的最后一道工序对产品进行检查,这属于质量控制;在码头上对所购买的货物进行检验,则属于质量保证。
质量保证可被看作是介于质量规划和质量控制之间的活动,起到桥梁或连接的作用。质量保证甚至可被融入质量规划/策划的过程。因为质量保证活动会形成质量保证计划,而质量保证计划可以属于质量策划的输出。质量控制按照质量保证计划的内容实施。
怎么保证策划的正确和完整?怎么保证策划的内容能被有效落实?这就是质量保证的作用,承前启后!将策划的内容形成计划,然后按计划实施,成为质量控制的输入,从而保证质量策划和质量控制的有效落实。知道了这些逻辑,再去理解APQP中的产品保证计划,就很容易了!从质量管理的基础理论的角度去理解和学习“产品保证计划”,用理论指导实践。
上面这些图片的内容,对质量保证活动进行了说明,而且还强调了要将品质保证活动整合成“质量保证计划”。质量保证活动或质量保证计划也依然在“计划”或策划的范围内,即有目标/规格、活动/任务、责任人、资源等。
从识别和选择顾客,到识别和确定顾客需求,再制定出规格,然后策划如何保证顾客能得到满足,并把策划的结果形成“质量保证计划”,再按照质量保证计划进行“质量控制”,根据实施情况进行“质量改进”。《项目质量管理从入门到精通》中的质量保证活动或质量保证计划,和《朱兰质量手册》中关于产品开发的质量策划,以及和APQP参考手册中的“产品保证计划”基本上都是一回事。
另外,这个质量管理七步法,或者说这套逻辑,不仅仅适用于质量管理,其他事情或其他管理也是适用的,是“原理层”的方法。
下面这些图片是APQP参考手册的内容。
在APQP参考手册的第一章《计划和定义/确定》中,是对顾客需求的识别,并将顾客需求转化为设计目标(1.7),而产品保证计划(1.12)的作用就是确保设计目标满足顾客需求,设计要求满足设计目标。
在第一章的引言中,也说明了产品计划的本质,即“任何产品计划的目标都是满足顾客的需求”。在上面这句话的基础上理解“产品保证计划”的作用,那就是保证产品设计能满足顾客的需求。
下面图片是《朱兰质量手册》的内容,对比一下1.12的产品保证计划,是不是能感觉到有点相似的内容。
看着上面图片中关于“产品保证计划”的内容,是不是很像“产品设计方案”?产品设计方案是不是也要保证能满足顾客需求和设计目标?是不是也能体现新技术?是不是也要考虑风险?是不是也能体现初始的或基本的设计要求?
产品设计方案的作用是什么?确保设计方向和设计思路正确,提供设计评审的基础,为下一步的详细或具体设计提供“保证”。
按照APQP参考手册的说明,产品保证计划基于顾客需求和期望将设计目标(APQP的1.7)转化为设计要求,而设计目标是将顾客声音或顾客需求转化为可测量的设计目标。也就是产品保证计划是基于顾客需求,转化为设计目标,并将设计目标转化为设计要求。在顾客需求到设计目标,再到设计要求的过程中,要预防“质量差距”的产生,即设计目标能代表顾客声音,设计要求能满足设计目标。这个过程就是质量策划的过程,策划的结果输出为“产品保证计划”。
如前文“质量七步法”所说,质量保证在质量策划和质量控制之间起连接或桥梁作用。转化一下说法或用法,“保证”是在前一阶段和后一阶段起连接作用。产品保证计划也是确保第二章的“产品设计和开发”满足设计目标的“计划”或方案。
下面这些是“计划”的案例,都有计划的基本要素,可以当作参考。另外,产品保证计划也可以用特定格式的“产品设计方案”代替,前提是“产品设计方案”中包括了APQP手册中1.12产品保证计划中的内容。产品保证计划的目的和作用就是“确保产品设计能满足顾客需求”。再强调一下,质量保证计划就是将质量保证活动形成计划,或者是将为达成目的和目标的活动形成计划,体现出做什么活动,谁负责,时间/时机等,视需求还可以体现目的和目标,资源,风险和应急计划等等。试想一下,你的公司如果想确保产品设计能满足顾客需求,需要做哪些活动?请将这些活动列成计划,就是产品保证计划。
产品保证计划是介于APQP第一章和第二章之间,或者是介于第一阶段“策划”和第二阶段“产品设计和开发”之间,属于产品设计的质量保证计划,从项目管理角度,项目质量计划或产品保证计划也可以包含在项目计划中。如果是项目管理较复杂,质量保证活动较多,那就编制专门的项目质量计划或“产品保证计划”。本文为“质量管理之行”原创,首发于微信公众号“质量管理之行”。
理论的和基础的知识,以及系统思维的形成,可能需要一个过程,也需要一定的耐心。“质量管理之行”的文章就是为有梦的同行筑基,所以这些文章的语言风格并不是特别的“标新立异”,更不是“哗众取宠”,而是务实基础,为腾飞筑基,为梦想筑基。当你有了系统的思维,有了中华文化的滋养,有了中华智慧,只要有机会,必能一飞冲天!
微信公众号“质量管理之行”,致力于质量管理及企业经营管理的理论基础,系统思维,助你打下腾飞的基础。在茫茫的知识海洋中,成为你起航的小舟,越行越远……当你融会贯通的时候,就会像郭云深的“半步崩拳打遍天下”一样,用实力去行万里路,阅人无数,遍交武林高手。
基本功不扎实,系统论不具备,那就是浮云!当然,运气也很重要!如果有运气又有实力,那就更名副其实了!
九层之台起于累土,空中楼阁外强中干。
十年磨一剑, 霜刃未曾试。
今日把示君, 谁为不平事?
赵客缦胡缨,吴钩霜雪明。
银鞍照白马,飒沓如流星。
质量管理之行,就是质量管理这个江湖中的“知行”派,知行合一,意到力到。和有缘的志同道合者,一起学习和交流,还可能为你的发展助点微薄之力。还是那句话,来源于质量管理,但不局限于质量管理,质量管理也是开启智慧的途径。集成产品开发,全面质量管理,质量管理也是集大成者,看你如何认知了!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